• <span id="378jt"></span>

    <rp id="378jt"></rp>

    1. 您的位置:財經 / 要聞 / 產業 國內 / 國際 / 專題 > 寫在袁老去世一周年:越來越饑餓世界

      寫在袁老去世一周年:越來越饑餓世界

      2022-05-25 08:20? 來源:財經365 作者:李靜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約需要 分鐘的時間

      來源:財經365


      飽食者當常憶袁公。

      已沒人記得哪年哪月的某個下午,在田間,一位老人,背上背著斗笠,腰間挎著鐮刀,走在稻田的田埂上,他和人談起話來,總是一副灑脫童真的模樣,給人一種春天般的溫暖。

      他多少次拈開稻穗,剖開稻谷的胚胎,尋覓天然不敗的雄性不育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日升日落,星起星沉,幾十年歷盡辛苦。

      他曾經夢到過這樣的景象:禾苗長得像樹一樣高大,稻穗像苞米一樣飽滿,他悠閑地坐在禾苗樹下納涼。他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培育出更高產的稻種,讓天底下,人世間,再也不要出現餓死人的現象。

      這幅景象早已成真。

      只是,在袁老離開的這一年,全球70億人口,除了中國14億人和發達國家的15億人,其他地區的糧食安全更加沒有了保障。

      世界還是那個世界,而且越來越饑餓了。


      01

      “習慣”饑餓


      此時此刻,我們到底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時代?

      事物都有兩面性,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若偷懶一點,可以用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的那句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就像那些可以套用在任何人身上的算命術語一般,這句話用在哪里都有道理。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日前發出警告:多達17億人正暴露在能源、糧食與金融系統的破壞之下,人類將面臨二戰后最大的糧食危機。

      從印度到南非再到洪都拉斯,在對饑餓的擔憂中,抗議活動甚至搶劫已經在封鎖中爆發。

      尼日利亞破落的街道上,一個又一個饑腸轆轆的年輕人,因為沒有工作,只能委身黑幫和恐怖組織的魔掌??墒?,恐怖主義引發的一系列沖突,又加劇了當地的饑餓。

      饑餓—沖突—更饑餓,形成了死循環。導致當地的饑荒與軍事沖突一直無法消除,但也漸漸趨近于一種微妙的平衡。

      在當地最強大的軍閥壓制下,沖突雖不可避免,但已經可以扼制在一定范圍內。當地居民,或許早已習慣了時不時傳出的槍聲。

      一旦饑餓人口大幅增加,打破了這個平衡呢?

      毫無疑問,那些本就存在沖突的地區,將面臨更加嚴重的暴力,乃至改變現有的秩序。

      根據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數據,2016年,全球嚴重缺糧的人口是1.08億,2017年是1.24億,2018年是1.13億,2019年是1.35億?;径荚谝粌|多波動。

      如果說得冷漠一些:世界早就習慣了有一億多人處于饑餓的狀態。各種慈善機構和跨國集團,也早已習慣每年救濟這么多難民。

      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早已適應了一種常見的狀況,可以在此之上保持穩定,并形成了一定秩序。

      可俗話說得好,人失其常,無病自亡。

      但從2020年開始,全球嚴重缺糧人口這個數值開始發生劇烈變化,達到1.53億。2021年,再度增加4000萬至1.93億。

      到今年,饑餓人口在2億以上幾乎是可以確定的,忽然翻了個倍。不論是維持多年的穩態、政治制衡還是生態系統,更重要的是其中每一個活生生的人,都會出問題。


      02

      催化劑


      2022年的世界,是一個比爛的世界,已經回不去從前。疫情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二戰后維系大半個世紀的國際體系正在發生變化,正在發生的烏克蘭戰爭則是催化劑。

      根據最新的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地緣沖突暴露了國際農業系統的相互關聯的本質與脆弱,對糧食安全造成嚴重的后果——自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國際小麥價格已漲超60%,來到歷史最貴區間。

      報告很長,但有一個核心觀點:今年肯定有糧食危機。

      雖然發達國家的零售和食品分銷系統是有組織且自動化的,但更多的發展中國家仍停留在勞動密集型,更容易受到供應鏈影響。

      他們通過賣資源來賺取外匯,用外匯購買糧食。而疫情造成了全球經濟萎縮,這些國家的外匯不夠用了,糧食問題也會隨之出現。尤其在地緣戰爭的黑天鵝下,這個問題愈發尖銳。

      因為戰亂,多達30%的烏克蘭農田已成為戰場,而且隨著數百萬人逃離這個是非之地,能下地干活的人幾乎找不到。而每年4月份,是春耕之季,這個時間已經錯過,人類正在承受接下來的惡果。

      5月18日,烏克蘭農業部長索利斯也在國際會議上表示,今年烏克蘭的糧食產量可能下降50%,要做好每噸小麥從430美元漲到700美元的準備。

      目前,烏克蘭沿海的所有港口都已經被封鎖,即便能夠生產糧食,也無法運輸出去。忽略軍事與政治因素,因為局勢太爛,保險公司也不愿意為運輸提供保險。而沒有保險,物流企業不會愿意接單,無論是海運還是陸路運輸,皆是如此。

      供應鏈就這樣被切斷了。

      至于俄羅斯方面,自從被踢出SWIFT,即便糧食產量不受影響,也沒法進行交易結算出口糧食。同時,俄羅斯還提供了全球15%的化肥,當世界各地的農民準備播種之際,沒有化肥該何從下手?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高度依賴俄羅斯鉀肥與氮肥,有的甚至百分百從俄進口。這樣大的市場份額,很難再短時間內被填補,進而影響農業生產,最終動搖糧食安全。

      毫無疑問,以上種種原因相互疊加,使得原本就不樂觀的國際糧食市場進一步惡化。

      有糧運不過去,運過去了又買不起,自己種糧則沒有化肥,這是本輪糧食危機的核心特點。


      03

      危機的本質


      什么叫糧食危機?并沒有準確定義。

      一般認為是糧食短缺,價格大漲,導致很多人的收入不足以支付食品開支而挨餓,嚴重的甚至陷于饑荒。

      自25萬年前,智人從樹上爬下來,開始了狩獵采集的原始社會形態。而那個資源匱乏的時代,卻是離“糧食危機”最遠的時代。

      而在有據可查的饑荒記載中,20世紀發生的饑荒次數居然是最多的。其中,非市場經濟國家發生饑荒的頻率最高,這絕對不是巧合,也非常不合理。

      二戰后,第三次技術革命與全球化浪潮,給全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整個世界也并不缺糧。

      僅以最近幾年來看,全球糧食產量連連攀升,2018-2021年,分別為26.5億噸、27.1億噸、27.8億噸、28億噸。不算水果、蔬菜和肉類,2021年人均可支配糧食為710斤。

      地球實在太大了。如果不考慮戰爭因素,就單一糧食品種而言,全球所有種植區同時遭受自然災害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或者說幾乎不存在。

      就像美國因大旱而導致糧食減產,中國這邊卻是風調雨順,產糧連增。根據USAD數據,美國因大旱預計減產玉米4000萬噸,減產降幅為13%,但中國和其他地區卻因氣候良好實現2400萬噸增產。最終,全球玉米僅減產了1600萬噸,降幅為1.95%。

      所以,就全球來看,糧食總產量只是小幅下滑,為什么會釀成糧食危機呢?

      比如在2007-2008年的糧食危機中,那兩年全球谷物非但沒有減產,反而在增產。

      有人歸因于華爾街資本的金融炒作,這固然是短期原因,但它們賴以炒作的基礎又是什么?最終的原因,還得歸結于各國政府的行為。

      最近,3月10日,塞爾維亞開始禁止出口植物油、玉米、面粉;4月28日,全球最大棕櫚油生產國印尼,宣布禁止所有食用油出口;5月23日,哈薩克斯坦發布了為期6個月的原糖和食糖出口禁令;土耳其、埃及、阿根廷也都相繼實施部分糧食出口禁令。

      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印度,莫迪上個月才對拜登說:印度有足夠食品滿足14億人口需要,如果世貿允許,可以“從明天起就準備好為世界提供庫存糧食”。

      沒想到一轉眼,5月14日,印度政府突然就宣布,為了確保本國糧食安全,已將小麥出口列入禁止類別。

      這說明,本來以為自己糧食很安全的小麥產出大國,也覺得未來非常不樂觀了。

      不論對與錯,各國政府這種貿易保護行為,必然會是的正常的糧食貿易行為大幅萎縮甚至中斷,再度推升本就高企的糧食價格,原本還只是擔憂的糧食危機很快就會成為現實。

      顯而易見,如果不實行這種糧食貿易保護行為,國際糧食的少量減產根本不至于導致供給大幅減少,也就不會釀就全球性的糧食危機。

      整體來看,糧食減產確實不多,但部分地區的減產導致局部糧價上漲,經由各國的貿易保護行為,就會像病毒一樣蔓延至全球。

      簡單來說,現代糧食危機的本質,是正常的貿易市場被認為破壞導致的。

      再回顧2008年的危機,如果當時人們能遵循市場規律,對糧食貿易不加干涉,反而是最佳策略。但是貿易保護行為競相以鄰為壑,反而共同受損:糧食進口國為高糧價付出昂貴的代價,出口國則失去了出口的好時機。

      這正是市場行為遭受破壞的代價,不僅會導致糧食危機,經濟危機也往往是由此加深延長的。

      可以說,絕大部分糧食危機均是市場的缺失導致的。就全球而言,越是在糧食緊缺的時候,越需要各國政府合作,保持糧食市場的開放,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行為只會加劇全球糧食危機。就一國而言,構建一個開放有序高效透明的糧食市場,比單純強調生產更有意義。

      只是,全球經濟再次面臨不景氣,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再度抬頭,這不是好現象。

      現如今,美國保守主義盛行,歐洲政治斗爭激烈,整個世界也已陷入持續低增長,貨幣超發、資產膨脹、貧富差距加速擴大,并引發出各種此生災害:國際沖突、經濟危機、股災。

      人類正在上演貿易戰、貨幣戰與秩序重構戰,全球化全面退潮。


      04

      尾聲


      這個世界真的很亂,慶幸的是,我們生活在最安全的地方。幾千年來,中國人都有未雨綢繆的優良傳統,高層也有著非同一般的遠見。與海外相比,我們的情況好得多。斷糧肯定不至于,但糧食價格稍漲勢必然的,大家要做好心理準備。

      各國小麥儲備占全球比重,來源:美國農業部

      曾經有人相信,只要有錢,總能買到糧食,還批判18億畝更低紅線不符合市場規律。

      但如今的現實,所有人都看到了,這種靠鈔票支撐起的依賴,實在太脆弱。

      我們若不是早幾年守住了18億耕地紅線,現在的后果真的不堪設想。糧食不是普通的消費品,而是最基本的戰略資源,更是最有效的自保武器。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今時今日,珍惜糧食,已經不僅僅是反映我們古老美德的問題,更是現代文明遞進、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尺,也是家與國維系的鑰匙。

      袁隆平先生“把飯碗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的夢想,早已成真,國人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我們除了懷念與敬仰,也該行動起來——緬懷袁老,讓我們記住曾經的饑餓感。

      每一代人,乃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做好該做的事,才是對逝者最好的紀念。

      推薦閱讀:袁隆平喪事從簡 不接待群眾悼念 糧食概念股及龍頭!


      閱讀了該文章的用戶還閱讀了

      熱門關鍵詞

      為您推薦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報
      漲停
      要聞
      產業
      國內
      國際
      專題
      美股
      港股
      外匯
      期貨
      黃金
      公募
      私募
      理財
      信托
      排行
      融資
      創業
      動態
      觀點
      保險
      汽車
      房產
      P2P
      投稿專欄
      課堂
      熱點
      視頻
      戰略

      欄目導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學股
      名家
      財經
      區塊鏈
      網站地圖

      財經365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經365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魯ICP備17012268號-3 Copyright 財經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門基礎知識財經365版權所有 證券投資咨詢許可證號為:ZX0036 站長統計

    2. <span id="378jt"></span>

      <rp id="378jt"></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