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即將來臨,備受關注。
一年一度的全國人大不僅是中國經濟趨勢的晴雨表,也是改善民生的帆船和普通人的溫暖劑,也是世界觀察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在國內疫情頻繁反彈、俄烏海外沖突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兩會無疑更具影響力。
那么,今年兩會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信息呢?讓我們展望一下。
增長目標、宏觀政策和房地產。
在每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最重要的是如何確定經濟增長目標,這不僅是預測年度經濟運行趨勢的重要參考指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年度宏觀政策的監管模式和節奏。
那么,如何設定經濟增長目標呢?
眾所周知,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突然爆發,極大地影響了國民經濟的運行。年GDP增長率僅為2.2%。然而,由于2020年的低基礎效應和國內防疫形勢的持續穩定,2021年經濟增長迎來了強勁反彈。年GDP增長率高達8.1%,明顯超過年初設定的目標值6%。
如今,隨著低基數效應的減弱,2022年經濟增長率將大幅下降,相應地,年度經濟增長目標將大幅下降。
事實上,中國經濟面臨著三大壓力:需求收縮、供給影響和預期疲軟。去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經濟增長放緩。從各地來看,80%以上的省市降低了經濟增長目標,總體降幅約為0.7個百分點。因此,國民經濟增長的目標也可能減少類似的范圍。預計年GDP增長目標將在5.5%左右。
當然,不排除另一種可能性,即遵循2019年設定的增長范圍,如5%~5.5%,為經濟運行中的防疫、結構調整和不確定性留出靈活的空間,為更高質量地完成經濟增長任務提供更大的回旋空間。
在宏觀政策方面,2022年中國的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根據去年年底經濟工作會議的規定,積極的財政政策應提高效率,更加注重準確性和可持續性,即加強財政資金的績效管理,注重準確性,注重政策支持領域,努力務實。
根據市場普遍預測,2022年財政赤字率可安排在3.2%左右,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大致相當于去年。在支出方面,財政力量的步伐將明顯提前,基礎設施投資可能是主要起點;在收入方面,減稅將是今年財政工作的重點,重點關注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
至于貨幣政策,面對國內經濟的三重壓力和疫情、通貨膨脹和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的外部不確定性,中國穩定的貨幣政策應靈活適度,加強跨周期調整,充分發揮總量和結構的雙重功能,實現總量穩定,實現優良結構,同時保持信貸總量增長,也強調結構穩定優化,加強小微企業。
在房地產方面,在住房不投機基調不變的前提下,房地產市場監管有放松的趨勢。自今年年初以來,許多地方出臺了房地產市場放松政策,從購房限制、貸款限制、價格限制、土地供應等方面給予房地產市場實質性支持。特別是最近,中國銀行業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明確表示,房地產泡沫和金融勢頭已經逆轉,這可以看作是中央政府對地方放松政策的認可。預計后續地方政府將出臺更強大的房地產市場放松政策。2022年,預計房地產數據將在年中觸底,實現軟著陸。
穩步增長,促進消費。
市場一致認為,2022年的總體政策基調將是穩增長。
事實上,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在中央政府的部署下,中國經濟工作已全面轉向穩定增長,一系列穩定增長政策也取得了成效,包括10月糾正房地產信貸政策,11月國家常務會議安排年內專項債券發行,12月初央行全面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等。在去年12月的經濟工作會議上,重點是穩定宏觀經濟市場,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范圍內,保持社會整體穩定;今年2月25日的政治局會議再次指出,今年的工作應堅持穩定,穩定改進,加強宏觀政策實施,穩定經濟市場,充分反映了穩定增長的總體基調。
如果你想穩定增長,投資當然是最重要的起點——效果快。只要資金到位,項目開工后就能迅速帶動經濟和就業。從地方兩會投資增長目標的變化來看,今年目標明確的省份數量增加,說明各地依靠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意愿明顯提高。但考慮到經濟增長不僅要量增,還要質增,新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增長比舊基礎設施更值得關注。這次兩會可能會給出具體的方向,比如符合數字化、智能化的東數西算項目,迎合雙碳目標的節能減排設施改造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基礎設施投資的努力下,擴大國內需求的后半部分仍然取決于消費的接力。理論上,消費不僅是所有生產活動的最終目標,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直接體現,也是支持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如果消費低迷,必然會制約各行各業生產端的發展,影響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步伐。因此,如果沒有消費貢獻,必然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
然而,目前,我國消費增長明顯缺乏動力。主要原因是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許多地方的疫情已經蔓延,這反復對消費市場產生短期影響。疊加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的影響相對較大,影響了許多應對風險能力較弱的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消費者信心和預期沒有得到很好的修復,儲蓄傾向和風險規避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強,對消費持謹慎態度,導致整個消費端復蘇過程相對緩慢。
由于中低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相對較高,對價格變化更敏感,人口比例較大,對促進消費非常重要,因此兩會可能出臺相關政策,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信心和消費能力,如調整個人所得稅、增加中低收入財政轉移支付等。
事實上,最近的政策取向確實傾向于中低收入群體。去年年底,國家常務委員會決定繼續實施部分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低收入群體的壓力;今年1月,總理在專家企業家研討會上提出各種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釋放消費潛力;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表示,將推動制定和發布《促進共同繁榮行動綱要》,建立初步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的基本制度安排,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例。這些內容是否會在兩屆會議上再次被提及是一個很大的亮點。
以下三個細分值得關注:
一是綠色消費,包括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家電、綠色建材等,是擴大和培育新消費熱點的關鍵環節,也是符合雙碳目標的消費類別;
二是新消費,繼續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幫助消費市場轉型升級,支持商品直播、在線醫療等新興消費形式,促進線上線下融合;
三是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發展文化旅游綜合體和特色街區,大力支持夜間消費。
重點任務部署。
每年兩會都要安排一些年度重點任務,今年自然不會內外。在我看來,以下三個任務將成為2022年的重點。
一是繼續加強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從全球角度來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實力差距本質上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差距。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突破的國家往往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越強,就越能在世界產業分工鏈中處于高端地位,激發更多新興產業,掌握國際社會發言權,引領全球經濟社會發展。
對中國來說,雖然近年來科技實力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但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中國仍被限制在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如加工和組裝,附加值不高;在芯片、半導體、工業軟件、航空發動機等核心技術領域,中國仍面臨脖子,在關鍵時刻容易被動。
考慮到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中國勞動力低成本優勢逐漸淡化的現實,我們應該采取行動,真正參與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重塑,掌握國際競爭的發言權。預計兩會將繼續強調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加大基礎研究投資,加大稅收優惠政策,擴大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特別是提高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專業化、專業化、專業化企業。
二是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縱觀世界,數字化浪潮已成為大勢所趨,不可逆轉。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國民經濟的運行和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得到了深刻的重塑,決策者越來越重視數字經濟的發展,相關政策不斷出臺。今年1月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將數字經濟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地位,明確了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優化升級、重點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數字經濟治理能力提升等八項重點任務。同時,地方政府也在加快數字經濟布局,足以看到其重量。
隨著東數西算項目的正式啟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已經成熟,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中國建設有望進一步加快。在這兩屆會議上,數字經濟顯然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
三是堅決貫徹雙碳目標。
自2020年9月提出雙碳目標以來,中國穩步有序地推進了雙碳任務的實施,已成為中國未來高質量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核心基調。今年以來,雙碳和1+N政策體系中的文件繼續發布。例如,《高能耗行業重點領域節能減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2022版)》明確規定,2025年基本清除高能耗行業17個重點領域能效基準水平以下產能比例,充分體現了中國加快工業低碳技術創新、促進減碳的堅定決心。
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先提到了做好碳峰、碳中和工作,我相信今年的兩屆會議也將再次強調。在具體行動計劃中,預計煤炭有序替代轉型,促進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新能源的發展,建立雙碳市場機制,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場,重點企業節能碳技術改造項目,密切關注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究、推廣和應用.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