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id="378jt"></span>

    <rp id="378jt"></rp>

    1. 您的位置:財經 / 要聞 / 產業 / 國內 / 國際 專題> 股票入門基礎知識-小米需要造車

      股票入門基礎知識-小米需要造車

      2021-02-22 08:10? 來源:財經365 作者:任婭斐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約需要 分鐘的時間

      來源:財經365

      股票入門基礎知識-小米需要造車。

      雷軍

      要造車,時機還沒到?

      三日前,小米確定造車的傳聞引爆了整個網絡。針對造車傳聞,小米迅速回應,“等等看看,暫時沒有”。2月21日,小米集團再次回應稱,“就電動汽車制造業務的研究還沒有到正式立項階段?!?/span>

      關于小米造車的傳聞,從2014年開始,每隔幾年就會曝出,2020年接連曝出兩次,不過每次消息剛出,小米就斬釘截鐵的回應:假的。這次從回應來看,小米沒有明確否認,只說時機未到,口風似乎有所松動。

      互聯網跨界造車的第一波風口興起于2014年,上百家造車新勢力經過大浪淘沙,如今跑出了蔚來、理想和小鵬,在特斯拉的帶動下,2020年他們觸底反彈,市值翻了幾倍,目前都在數百億美元。

      新能源汽車市場在2020年徹底被引爆?;ヂ摼W跨界造車的第二波猜想再起,這一次的輿論風口對準了科技企業。

      2020年下半年,阿里、蘋果和百度相繼官宣下場造車,一再重申不造車的華為也多次被傳造車。好像不傳出點造車的“緋聞”,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科技巨頭了。

      事實上,早在2015年和2016年,雷軍旗下順為資本就先后投資了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小米投資的生態鏈企業中也有睿米科技、車米科技等研發車載智能產品的公司,雷軍雖從未明確透露過造車的想法,但在汽車領域的動作一點也沒落下。如今,科技巨頭們相繼傳出造車,并在資本市場大受追捧,向來追風口的雷軍,會舍得錯過這個機會么?

      1

      小米需要開辟新流量入口

      在手機界,小米是“千元機殺手”;在汽車界,所有以性價比為賣點的車型都標榜自己是“車界小米”。當“車界小米”的說法被運用得爐火純青,公眾對于真正的小米汽車期望值也水漲船高,乃至有人發出靈魂拷問:萬人血書請求雷布斯進軍房地產。

      看起來,小米造車簡直有道德正義,但實際上,小米需要造車,超過大眾需要小米。目前,智能手機和智能汽車的發展,正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從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來看,市場調研機構IDC的最新調查顯示,2020年Q3,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下降 1.3%。Q1同比下降11.7%;Q2同比降幅高達16%——這是智能手機行業有史以來最差的表現。

      國內的智能手機出貨量也觸及天花板,陷入了增長停滯的泥潭。據中國信通院數據,中國手機出貨量在2016年達到5.6億部高點后逐年下降,到2020年,疊加疫情影響,全年出貨量為3.08億,股票入門基礎知識-比4年前減少近一半。 

      小米雖然在智能手機行業躋身世界前三,但要面臨的是全球手機銷量增長已陷入停滯的困境。與智能手機市場形成鮮明對比,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如火如荼。根據國務院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將在2025年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如果汽車年銷售總量是2500萬輛,20%則是500萬輛,是目前5倍左右。
      正如智能手機占據了移動互聯網流量的入口,智能汽車極有可能成為繼手機之后的下一個超級流量入口。而這一入口,一定是掌握在整車廠手中。

      2017年,經緯中國在投資布局自動駕駛領域時,發現自動駕駛大概率要和整車結合在一起,因為自動駕駛需要足夠多的數據,而只有整車商才有這么多的數據源。這也是經緯中國此后開始布局整車廠,投資小鵬和理想的原因。就像蘋果依靠iPhone生態軟硬件通吃一樣,如果科技公司想要在下一輪汽車革命中占據主導地位,造車或許是為數不多的選擇。這也符合雷軍在 2013 年拜訪馬斯克和試駕特斯拉后的判斷,他認為馬斯克造特斯拉和小米一樣,“也是軟件、硬件加互聯網,鐵人三項”。

      此前,雷軍也在員工公開信中表示,小米已經明確了“5G+AI+loT 下一代超級互聯網”的戰略方向,并且將在2025年前投入500 億元人民幣。而智能汽車恰好與這三項技術高度重合:例如,5G可為汽車提供高可靠性、低延時的信息傳輸條件,滿足車輛與外界協同需求;AI 技術,包括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等,這些都是智能汽車場景下的重要應用;IoT 設備則是小米“上車”的重要一環,可以更好提高用戶粘性。

      2

      股票入門基礎知識-單打獨斗or聯手合作

      從此前動作來看,小米更傾向于以投資方式參與造車。這與雷軍的風險偏好有關,他的投資風格更保守與謹慎,此前曾多次考慮小米造車的可行性,小米內部也立項調研過造車項目,但雷軍仍以投資人的方式先后參與了蔚來和小鵬的投資。

      不過,從目前傳出的消息來看,小米可能會改變投資策略,追隨蘋果、百度,親自下場造車。

      目前,互聯網造車大致分為三種模式:自主造車;自主設計,汽車廠代工;與傳統車企合作。

      三種造車路徑中,造車新勢力中的威馬汽車選擇自建工廠,這與創始人沈暉出身傳統車企,對智能制造的重視有關。但考慮到小米入場時間較晚,拿地建廠從零開始自主造車,且不說需要上百億資金投入,時間上至少需要三四年才有可能實現量產交付,而這時,蔚來、理想、小鵬、威馬等造車新勢力以及幾家科技公司均已經跑在前面,小米追趕的壓力將會很大,這并非是一個好選擇。

      其次是選擇代工模式。目前,許多造車新勢力走的都是這條輕資產的路線。例如蔚來汽車是由江淮代工,理想ONE由力帆生產。但代工意味著,小米需要負責技術研發、設計、供應鏈、品牌、銷售、服務等方面,而合作車企只負責生產制造,這同樣需要至少三年時間,也非上策。

      第三種造車方式是與傳統車企合作。目前幾家官宣的科技企業走的都是這條路徑,例如百度和吉利、阿里和上汽、華為和長安以及蘋果牽手起亞。這樣雙方都可以發揮自身最大優勢,軟件上實現智能效果,硬件上也有安全保障。

      如果小米決定造車,極大概率也會選擇與傳統車企合作,將自身在品牌、營銷和生態鏈上的優勢注入其中,帶動汽車銷量。

      小米成立至今,雖然沒有親自下場造車,但在汽車領域的布局從未落下。目前包括雷軍個人、小米科技、順為資本三方已經投資了 40 家左右有關整車廠、汽車后市場以及出行企業。

      例如在整車廠層面,2015年和2016年,雷軍旗下順為資本前后投資了蔚來和小鵬;在汽車后市場層面,2014年,小米投資了地圖廠商凱立德;在汽車出行領域,2017年順為資本參與了自動駕駛企業智行者A輪融資,2020年小米參與了車聯網企業博泰B輪融資。

      此外,小米自身的生態鏈企業中,還包括70邁、睿米科技、板牙科技、車米科技等研發車載智能產品的公司,產品類別涵蓋智能行車記錄儀、智能倒車鏡、智能后視鏡、智能車充等。一旦小米確定造車,這些生態鏈上的資源可能會很快注入小米汽車產業鏈中。

      小米的優勢還在于其此前積累的品牌、龐大的粉絲群體以及零售渠道。

      從2010年成立,十年里小米積累了大批“米粉”。小米2020 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MIUI 系統月活用戶數達3.68億,用戶粘性很高。這批人很有可能成為小米汽車的第一批粉絲,也是最有可能的第一批買主。

      此外,去年5月,小米與長安馬自達合作,幫助后者進行汽車銷售。小米旗下電商平臺小米有品在2019年就新增“汽車銷售”業務,小米在渠道層面也在加速布局。

      3

      小米上車,難題不少

      即便如此小米仍然面臨嚴峻的競爭和挑戰。首先,造車是一項極其燒錢的事業,前期還要經過地獄般的產能爬坡,無時無刻都在檢驗企業的資金能力。這也是我們分析認為小米極有可能會和蘋果、百度等企業選擇與傳統車企合作的原因。
      “先行者”們或許可以做個簡單參考。特斯拉成立15年后,才首次實現盈利,這些年燒掉的錢超過50億美元;李斌曾透露,蔚來4年間燒掉約220億元。

      當然,現階段小米可能并不缺錢。2020年Q3,小米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302.6億元,但一旦涉足造車,持續的資金投入,將會影響其在智能手機和智能家居業務上的發展,從而失去領先優勢。其次,小米以低價建立優勢,雖然在向高端化轉型推進,但其制造利潤仍然較低。2020 年第三季度,小米凈利潤率僅為 5.7%,遠遠低于同期的蘋果。

      小米“毛利潤率不高于5%”的定價策略,肯定也不再適用在汽車身上,此外互聯網營銷策略對千元手機有效,但對汽車這樣動輒數萬元的大宗物品,影響畢竟有限。畢竟,要PK便宜、性價比和營銷,2.88萬起五菱宏光已經跑在了前面。

      小米造車面臨的第三個挑戰還在于,之前已經有蔚來、小鵬、理想這三家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也在積極轉型布局新能源,現在主流科技企業也相繼投身新能源汽車,這一賽道已經變得異常擁擠。

      去年10月,華為正式發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11月上汽、浦東新區、阿里三方共同推出了“智己汽車”;12月,路透社報道稱蘋果計劃將在2024年生產一款純電動汽車;今年1月,百度突然官宣造車,并且以整車制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

      隨著科技巨頭陸續進場,2020年下半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高潮迭起。然而興奮還未散去,小米造車的新聞直接將造車氛圍拉到了最高潮。

       從華為、阿里,到百度和蘋果,再到小米被傳造車,科技巨頭的進場,似乎成為了一個新的行業趨勢。小米被傳造車,并不意外,畢竟雷軍說過,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股票入門基礎知識-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門戶網站!


      閱讀了該文章的用戶還閱讀了

      熱門關鍵詞

      為您推薦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報
      漲停
      要聞
      產業
      國內
      國際
      專題
      美股
      港股
      外匯
      期貨
      黃金
      公募
      私募
      理財
      信托
      排行
      融資
      創業
      動態
      觀點
      保險
      汽車
      房產
      P2P
      投稿專欄
      課堂
      熱點
      視頻
      戰略

      欄目導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學股
      名家
      財經
      區塊鏈
      網站地圖

      財經365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經365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魯ICP備17012268號-3 Copyright 財經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門基礎知識財經365版權所有 證券投資咨詢許可證號為:ZX0036 站長統計

    2. <span id="378jt"></span>

      <rp id="378jt"></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