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最新消息,這一年,是養老投資元年,12只養老目標基金獲批,已成立的規模接近30億;這一年,是基金清盤元年,清盤總數超出過去全部;這一年,短期純債基金和ETF基金成為最受歡迎的產品。。。。。。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2018年,恰逢公募基金行業發展20周年。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背景下,在資管新規和各項政策的助推下,跌宕起伏的資本市場迎來巨大變化,公募基金也迎來了銀行理財、券商理財、互聯網巨頭等多行業競爭對手的角逐。
從市場的“寵兒”到“難產兒”,“寶寶們”這一年到底經歷了什么? 1、貨基零發行
2018年以來,貨基發行數量掛零。與此同時,67只傳統的攤余成本法貨幣基金的審批也處于停滯狀態,而2017年共發行成立59只貨基。發行剎車的原因,主要是受到資管新規和流動性新規的雙重夾擊。
嚴監管之下,基金公司紛紛試水具備浮動凈值屬性的市值法貨幣基金。截至12月7日,已有31家基金公司申報了該類產品,但目前審批進度均處于“第一次反饋意見”。
此外,“T+0”單日贖回上限1萬元、余額寶不再一家獨大、7日年化收益率跌破3%等亦是貨基2018年的標志性變化。
盡管受到多重限制,貨基規模依然高歌猛進。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披露,截至今年10月底,貨基規模達到8.26萬億元,較2017年末增加1.46萬億元。
2、短期理財債基曇花一現
由于去年末“貨基沖規?!北唤型?,具備“類貨基”屬性的短期理財債基在上半年走紅。今年二季度末,短期理財債基達到規模巔峰7095.92億元,較年初增長3329.1億元。
然而,水滿則溢,監管層在7月份向基金公司下發《關于規范理財債券基金業務的通知》。除了提出投資標的80%以上為債券和封閉期應在90天以上等整改細則,還要求短期理財債基規模有序壓縮遞減,每半年需至少下降20%。
不止于此,就在基金公司全力沖刺年終大考之際,監管突然宣布,將短期理財債基剔除規模排名資格。
對此,天相投顧投研總監賈志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樣的做法,一是為了引導基金公司不要用短期理財債基去比拼規模,而是應該提高投資管理能力;二是因為短期理財債基和貨基一樣,采取的攤余成本法和滾動申贖方式,存在流動性風險?!?
3、短債基金梅開二度
一直處于市場邊緣的短債基金,在2018年迎來了春天。隨著貨幣基金收益率持續下行,短債基金憑借低波動率、短久期、高流動性等優勢,成為市場新寵。
據數據統計,截至12月19日,年內新成立的短債基金多達15只。與此同時,有3只短債基金正在募集中。據證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有7只短債基金已經拿到“準生證”,按照規定,將在獲批后的半年內發行。此外,有9只短債基金仍在排隊候批。
2017年末,短債基金的市場存量僅為10只,規模合計78.05億元。2018年以來,短債基金不僅實現數量翻番,且三季度末規模增至402.85億元,較年初增長416.14%。
申報和發行熱潮之外,部分基金公司甚至選擇將旗下的存量基金轉型為短債基金。5只純債基金和2只混基年內提交的轉型短債基金申請,均已獲證監會核準。
4、三百余位高管和基金經理離職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公募基金這一年又經歷了一輪人事洗牌。截至12月19日,年內共有312位高管和基金經理離職,已超2017年全年離職人數。其中,包括20位董事長、22位總經理、54位副總經理、23位督察長以及193位基金經理。
高管和基金經理離職的原因有所不同。高管離職的原因主要包括: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或任期屆滿、職位變動和股東安排、創業或奔私等。比如,出走東證資管、成立睿遠基金的陳光明便是創業的典型代表。
而基金經理離職的原因主要分四種情況:一是“公奔公”;二是“公奔私”;三是業績不好被迫下課;四是原公司治理出了問題。比如,4月底從匯豐晉信離職的明星基金經理丘棟榮就加入了8月1日成立的中庚基金,出任首席投資官一職。
5、五大行理財子公司齊發
市場寒冬之下,新的危機感正在向公募基金逼近。
截至12月21日,已有25家銀行宣布成立理財子公司,合計出資高達上千億元。其中,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先后宣布擬設立全資子公司,注冊資本分別為160億元、120億元、100億元、150億元、80億元。其手筆之大,足見分量之重。
一直以來,公募基金高度依賴銀行的代銷渠道和委外資金。目前,公募行業規模占比最大的固收產品資金來源主要是銀行委外。同時,大部分公募基金90%以上的銷售額來自銀行代銷渠道。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問世,這一局面或被打破。
業內人士表示,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后,會盡可能把資源往自己的體系內輸送,固收產品必然優先考慮給“親兒子”做,即便是銀行系基金公司,也難逃親疏有別的待遇。
6、逾六百只基金清盤
2018年,是中國基金業歷史上基金清盤數量最多的一年。數據顯示,截至12月19日,市場上共有612只基金清盤(份額分開計算)。清盤數量超過歷年清盤總數。
造成年內基金清盤潮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方面,根據流動性新規,不得出現接受某一投資者申購申請后,導致其份額超過基金總份額50%以上的情形,所以部分委外定制基金在機構資金撤離后,規模出現大幅縮水;另一方面,由于今年市場的震蕩表現,迫使大量基金業績不佳,規模大幅縮水,跌至清盤線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