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ETF認購暴增意味著什么 是誰在瘋狂掃貨(附名單)
可能誰都不會想到,臨近年底,當股市還在底部掙扎,ETF竟然會因為規模爆發成為資本市場熱詞頻頻登上頭條。要知道,自從ETF基金誕生以來的幾次規模大增都是在牛市中,無論是2007年、2009年還是2014年,都是在股市大牛的氛圍中。
而這次ETF規模的爆發,背后的推手是誰?背后主導的因素又是什么?僅僅是因為“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看看這幾個月究竟發生了什么。
1
發生了什么?
ETF,全稱為“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又被大家熟稱為“被動指數基金”。也就是說,ETF指數基金自身融合了指數、股票和基金的部分特征,可以在場內買入賣出來交易,也可以通過場內申購贖回來交易,具有更高的便利性。與普通公募基金類似,ETF也按照一定的比例為投資者提供一籃子的股票、債券和其他資產。
股票型ETF按照跟蹤的指數類型來看主要分為五類:典型寬基指數ETF、風格指數ETF、行業指數ETF、主題指數ETF、境外指數ETF。跟蹤典型寬基指數的ETF占比最多,行業指數ETF緊隨其后。各類股票型ETF中,寬基指數ETF數量最多。
由于ETF價格和凈值大部分時間非常接近,因此其一大優勢是可應用于多種套利策略,例如ETF與一、二級市場套利、股指期貨與ETF套利等。此外ETF還迎合了投資者對于低費率產品的偏好,所以近年來中美ETF的規模和數量均保持高速增長。
簡單來說,投資者買賣一只ETF,就等同于買賣了它所跟蹤的指數,可取得與該指數基本一致的收益。但通常這類基金采用完全被動式的管理方法,以擬合某一指數為目標,基金經理并不進行主動管理,僅做好對應指數的標的配置即可。
按以往的規律,股票ETF基金的份額變動基本跟隨著資本市場的牛熊轉換節奏。按照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股票ETF基金增長最大的幾個年份分別是:2007年(637.14%)、2009年(246.38%)、2014(58.28%),2015年上半年也增長了42%,這都與當時股市的火爆有密切的關系。
但是,2018年股市是個小年,從年初以來,上證指數下跌了19%,但是股票ETF卻出現了逆勢增長。今年1-9月,股票ETF資產增長26.81%,但份額規模卻增長了59.89%。10月份股票ETF更是出現爆炸性增長,數據顯示,全十月凈申購金額約425億元,資金似乎根本不顧A股行情持續低迷。
此外,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來八成以上的資金流向了上證50指數、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以及創業板等寬基指數型產品。其次,規模大、流動性較好的頭部ETF吸金效應更為明顯。
截至11月13日,全市場164只ETF份額較年初增長1314.23億份。具體來看,無論是其份額還是規模的增長,90%以上都來自股票型ETF,這說明大量資金在借道ETF涌入股票市場。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峰近日公開表示,2018年股票型ETF規模預計將增長一倍。
圖:今年以來全市場股票型ETF份額、規模增長
數據來源:wind資訊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創業板50ETF。華安創業板50ETF(159949)是所有股票型ETF中份額變動最大的基金,這只創立于2016年6月30日的創業板成立之初基金規模僅5.5億元,在基金成立后創業板指數繼續下跌了近40%的背景下,基金規模一度萎縮至1.6億元左右,到2017年4季度也僅2億元規模,但是在2018年1季度一下子飆升至28.3億元規模,到3季度規模急升至75.3億元的規模,基金份額急速膨脹至216.2億份,增長了74倍。
華安創業板50ETF 基金規模歷年變化(數據來源:wind)
另外,華夏上證50ETF(10050)份額自今年以來也增長了44%,基金規模突破400億元。